第421章 大国皇帝气度,怼外夷使臣!
“田集中在大户手里,大户就好放高利贷。”
“田集中在大户手里,反而收税会更困难。”
“田集中在大户手里,抛荒反而更严重,地租太高了!”
细雨蒙蒙中,福惠露出认真思索的神情,而总结性的说着。
随后,他又一脸肃然地看向对岸的士子:“五哥,这么说,他们在欺我们不是接地气官,不知民间事!”
弘昼点首,看向石桥上刻写的一排文本说:“再加一条,田集中在大户手里,建桥修渠的次数也更少了。”
“你看这桥。”
“还是前明万历朝,由当地殷实之家集资而建的。”
弘昼指着这排文本说道。
福惠看后道:“难怪这么破旧!”
弘昼道:“一旦上十万亩乃至数十万亩田都在住在城市的大户手里,大户自然也就不用在乎小民出行方便不方便了,耕田容易不容易了,有那工夫,城里的大户还不如多放贷多买田。”
“看来从朝廷的立场看,这还真糟糕的很。”
福惠回了一句。
弘昼则往回路走了去:“四哥说过,政治不问对错,只问利弊!所以,只要是对自己所持立场有利的,就该主张,就该支持,乃至将反对者视为敌人。”
“所以,八弟,你不要有菩萨心肠,要首先明白,谁是朋友,谁是敌人。”
福惠点了点头,再次看向了那些年轻士子,复又看向了远处冒雨耕耘的农夫。
“而四哥保护他们大户的非土地之产是为了大清,夺他们的土地之产,同样也是为了大清。”
弘昼说到这里,就也眼神凌厉地看向了前方那些年轻士子。
福惠接下来,也打足起精神,去了正在丈量分田的地方,让正在负责分田的官员把分田册交来。
他要亲自复核!
作为贵胄子弟,福惠虽然对基层的情况不怎么了解,但在计量算筹方面却是很精通的。
毕竟,清朝皇室一直很重视皇族教育。
康熙在宫内还专门设了算学馆。
再说,他的母族出过两个进士,遗传学说儿子的智力与母亲关系更大。
因而,福惠自身智力也不差。
所以,快速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,对福惠来说不是问题。
而且,因为他现在认识到了自己做的事,非是士子们口中所说的误国误民,庙堂之上的皇上四哥与主导此事的军机大臣张廷玉,也不是在误信奸人之言,做了不切实际之事。
所以,福惠复核分田时,复核的很认真。
他还脱了鞋袜,没让太监代劳,自己就下了田,踩在没膝的水田里,用布尺亲自丈量田块各边长度,且计算起面积来。
“四哥说过,任官吏滑如油,但数理是骗不了人的!”
“是多少就是多少。”
福惠还在计算时,念叨起弘历对他说过的话。
不得不跟着下田,不敢站在田埂上的官员们,在其身后只是讪笑,同时露出一脸徨恐不安的神色来。
“朕说过,宣示官吏罪名,别的都可以,唯独不能以滥赈罪之。”
“不能让地方官员们赈济这方面不敢施为。”
“即便会趁此靡费公帑,但总归是有部分会流入百姓手里的。
“让官员因不敢背滥赈之罪而救灾不力,谁最高兴?”
“那些大乡宦们最高兴!”
“这样,他们就好趁机借赈济捞名,也好趁机借灾害兼并捞利,一举两得!”
“太上皇兢兢业业十三载,呕心沥血,整顿吏治财政,为的是什么?为的就是让天下百姓可以指望得上朝廷。”
勤政亲贤殿。
放满冰块的瓮内,正冒着丝丝白气。
弘历也在这些白气后,端正坐着,且就军机大臣庆复宣示刑部题奏的官吏罪名时,有“滥赈”一词,而发了火。
“庶!”
庆复在弘历这么训饬后,不敢多言,只把头埋得更低,且也就按旨把刑部的题奏打了回去。
弘历接着又提到外交上的事:“罗刹国使臣马洛夫上其国本说,抗议我们大量迁徙士民去边镇,且增设边官,还质问我们,是否有意图谋将来入侵之事;对此,你们认为当如何?”
“我们移民实边,邻邦不安,确实难免;”
“但以奴才愚见,我国之事,他罗刹国也无权置喙;其国君也完全可以自己移民实边,何必自己不做,却不让别人这样做呢?”
“这样霸道之问,非礼仪之邦之该有,若非顾忌两国生民,奴才觉得我天朝当因此伐罪不可!”
鄂尔泰这时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弘历听后没有表态,而是看向了张廷玉。
张廷玉这些年也恶补了关于罗刹国的知识,也就跟着说道:“眼下罗刹国正在跟奥斯曼发生第四次战争,他们依旧没法东顾,自然也没有能力在这个时候也学我大清移民实边。”
“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既然如此关注东方土地,且素来又的确表现出贪得无厌之态,故其一旦有了机会,则必定要与我大清挑起边衅,而动用一切办法切割我大清国土。”
“我大清北方,族类繁杂,又多不知中国之礼者。”
“再加之,还有一个准噶尔没有真正臣服,而彻底归于我大清统治。”
“故一旦等罗刹国有力东顾时,则必生大患!而使我北境不宁;乃至真有合盟南下,以图关内膏腴之可能。”
“以臣愚见,现在与其为平息其怒,而退让;不如申饬该国而加倍实边,以抓紧时间,不能真的等奥斯曼和他们的战争结束才准备。”
张廷玉说后,弘历对此点首:“你们都分析的很好!”
“罗刹国越是反对,越是说明我们做的对!”
“让礼部传谕给罗刹国使臣马洛夫,告诉他他,让他传朕的话回国,他们罗刹国要有真正的大国风度!而不是跟个粗鄙之辈一样。”
“江山之固在德,在其国君是否励精图治,不是在于邻国是否觊觎其地。”
“他罗刹国一直凯觎我大清,我大清历代帝王何曾不安骄躁到如此地步?就连我大清臣民也从未如此不安骄躁过,而有真正的大国自信也!”
从雍正开始的鼓励出关令,到现在,弘历继续发扬这一政策,还让李绂在庙屯屯田,让孙嘉淦在瀚海储粮,的确也引起了罗刹国的担忧。
毕竟,本来双方都没有投送大规模军队和粮食去极东极北之地的能力。
但大清要是一直这样往东北移民实边,长此下去,大清就会有这种能力,至少在这方面的能力比罗刹国强。
再加之,大清本就人口规模很大,且主要人口集中区又不象罗刹国主要集中在乌拉尔以西,而是沿着大运河分布南北。
所以,大清目前更有优势往东北移民。
弘历作为皇帝,自然就有必要趁着这个机会,特别是如今小冰河气候好转,气温逐渐回升,抓紧移民,而不能真的等罗刹国也有能力这样做时再移民实边。
“我可以这样传话,但请贵国做好承受我们陛下雷霆之怒的准备!”
马洛夫一脸愤懑地从理藩院衙门走了出来。
在摄理藩院尚书事的庄亲王允禄向他宣达了弘历的圣谕后。
而马洛夫在接下来,也的确给俄罗斯国萨纳特衙门及托波尔城长官去了信,告知他们,清朝的皇帝的答复。
同时,马洛夫自己也踏上归国的路程。
按照昔日签订的条约,他是不能在京师常驻的,只能随商队来往一次。
马洛夫在离开时,也看见了络绎不绝去向关外的人流。
他为此在一脸愤懑的同时,也深深长叹了一声:“东方尼勘是真的多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