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穿越李承乾,李二我需避你锋芒? > 第270章 过山车一样的心情

第270章 过山车一样的心情

想到李承乾兵败辽东的可能,李泰藏在宽大袖袍里的双手,激动地握成拳头。

好啊!

等了这么久,终于等到了好消息!

张君乂和曹三良等人干得不错,不枉他花费了10万贯巨资。

接下来父皇要立他为太子了吧?

激动片刻。

李泰佯装关心问道:“父皇,您如此生气,莫不成是大哥他们的战事不利?”

“大哥第一次当大军统帅,失败在所难免。”

御台上。

李世民抬头看了一眼李泰,他的眉头不由得微微一皱,不过并没有多说什么。

儿子的小心思,他心里十分清楚。

李世民在心里暗叹一口气,随后摇了摇头道。

“安西都护郭孝恪送回战报,说李愔那混小子率兵平定焉耆国的时候,率领亲卫轻功冒进,遭到焉耆国主力伏击。”

“此战折损了357名精锐士卒,最后还是郭孝恪率兵出击,才把焉耆国给平定下来。”

什么!

蜀王李愔在工大弱小的焉耆国,还折损了357名唐军?

整个焉耆国也就西万人口,兵员不过4千,而且绝大部分人还只是穿着皮甲,拿着普通的兵器。

李愔连实力如此弱小的焉耆国都打不过,他是一头猪吗?

况且他还给了不少武士支持李愔,没想到还打败仗,真是烂泥扶不上墙!

李泰悻悻地说道:“父皇,六弟第一次统兵,而且又立功心切,他遭到敌军的埋伏也能理解。

“况且六弟亲自率领大军征战,其勇气也是值得称赞。”

听到李泰为李愔辩解的话,李世民微微摇了摇头。

那混球哪是率领大军出战,他擅自率部脱离大军主力,只是为了抢貌美的焉耆国美女罢了。

不过这些事他不能说出口,以免影响皇室的威仪。

李世民将这封战报丢到一旁,随后一脸期待地拿起第二封战报查看起来。

他心里有预感,李承乾派人送回来的肯定是捷报。

当他刚看开头的战果时,他便激动地拍了一下案几,欣喜地大喊道。

“好!”

“兵不血刃打下白岩城,收编了8千名大汉军,大军围城逼迫敌军投降,此计策用的好啊!”

“裴行俭果然是大才!”

李世民对裴行俭这个年轻人的印象十分深刻,这孩子在去年的中秋诗会上,夺得诗会的魁首。

他作的几首诗,还被秘书监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之中。

大殿一侧。

李泰听到李承乾又打胜仗,他的心情顿时沉了下来。

“该死!”

“那几个混球怎么还未行动?”

李泰的脸上保持着笑容,可心里却在骂骂咧咧起来。

就在这时。

李世民忽然说道:“青雀,你先回去歇息,朕还要召集重臣商议提防薛延陀一事。”

“孩儿告退。”

李泰当即站起来,他拱手行礼后快步离开大殿。

得知李承乾又打大胜仗的消息,加上父皇对他的各种称赞,李泰是一刻也不想在这边多待。

而且他还要召集麾下的幕僚,重新商议对付李承乾的对策。

李世民看着李泰离开的背影,他微微摇了摇头,随后朝通事舍人来济下令道。

“宣长孙无忌、高士廉、李靖、杨师道和萧瑀去两仪殿。”

“诺。”

来济应了一声,随后快步离开。

如今薛延陀有异动,契丹、奚族和霫族态度未明,而靺鞨诸部也己经派遣大军支援高句丽。

面对敌军的增援,他必须再增调士卒去辽东戍守。

否则12万大军的安危收到影响不说,那数十万押运俘虏和战利品的大唐子民,也会收到薛延陀的袭击。

就在李世民和一众宰辅重臣商议提防薛延陀的对策时,李承乾也和张俭所部成功会师于安市城外。

并且5万大军,将安市城的西面城池围的水泄不通。

营帐内。

张俭站在安市城的城防图前,给李承乾、侯君集、程咬金、牛进达和席君买等人,详细地介绍起来。

“安市城三面环山,城墙建在高耸的山脊内,而且城墙约莫两丈高!”

“三面的山坡十分陡峭,连正常攀爬上去都困难,将士们没办法扛攻城器械冲锋。”

“城内水源充沛,梯田多亩,而且还囤积了大量的粮食、柴火和攻城器械。”

顿了顿。

张俭接着说道:“安市城呈西低东高,低矮的西面的地势约莫十余丈高,而东面的地势高约五十余丈。”

“城内守军能把我们城外的大军阵型,看的一清二楚!”

紧接着张俭又把安市城西面城墙的小道,城内的人员情况,守将的一些信息,详细地说了出来。

听完后。

李承乾夸赞道:“张都督掌握的情报很详细,不愧是戍守边疆十余年的肱骨重臣!”

听到李承乾夸赞的话,张俭的脸色一喜。

他连忙拱手道:“谢太子殿下夸赞。”

别看他的年纪比李承乾大两轮,可在李承乾这个太子面前,他甚至连话都不敢大声说。

沉默片刻。

李承乾朝文武大臣询问道:“诸位爱卿,安市城的地形比辽东城还险峻,城内粮草和水源充沛,大家都想一想破城的计策吧!”

怪不得原历史上,李世民率领士卒围攻辽东城西十余天,都没办法将其攻破。

这座城池的构建,还真是一个超级乌龟壳。

在他看来,安市城比辽东城还要难打。

沉默许久。

房玄龄率先说道:“殿下,如今安市城己经变成了一座孤城,臣建议先劝降,许诺城内百姓和将士一定的好处,以此来瓦解城内百姓和守军之心。”

“如果敌军负隅顽抗,大军再发起攻城。”

不管是高句丽还是大唐的底层百姓,他们对守城和家国情怀没有太大的观念。

毕竟一日两餐都吃不饱的人,让他们用性命去守城,这显然也不可能。

甚多百姓家中还缺少劳力,他们更不愿意去参与战争。

毕竟大唐打下高句丽,他们普通百姓也没事,大不了换一个管他们的人,苦日子还是像以前一样过。

而那些官吏可不一样!

城若是被攻破,他们的好日子很大可能就没了。

毕竟属于他们的金银财物,都会被唐军拿走。

因此守城的将士会拼死抵抗,而场内的百姓则比较随心。

只要唐军不下来屠城,他们都不会担忧。

岑文本也说道:“在劝降的时候,我们继续思考破城之法,以及准备攻城器械,也不会耽误时间。”

“否则贸然攻城,又久攻不下,后续再劝降也麻烦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