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穿越李承乾,李二我需避你锋芒? > 第124章 奢侈品赚的是世家的钱

第124章 奢侈品赚的是世家的钱

按照李世民一开始的计划,他打算出2万贯,然后占六成干股。

现在让他拿出60万贯,岂不是狮子大张口。

看到李世民一脸惊讶的样子,李承乾的脸色没有太大的变化,可心里早就笑出声来。

还想摘桃子,哪有那么容易?

李世民皱眉道:“承乾,酿酒最重要的不外乎粮食,至于器械和酿酒匠,压根就用不了几个钱。”

“你莫不是诓骗朕?”

呵呵!

你都清楚,问出来不是多此一举?

况且世家之人酿酒时你不去薅羊毛,非得薅自己儿子的羊毛,典型好处给别人享受,专坑家里人。

李承乾脸色认真说道:“父皇,曲香酿酒坊酿造的酒很烈,粮食消耗是平时酿酒的五倍有余!”

“况且装酒的瓶子,用的是唐三彩和白瓷,这笔费用并不低。”

“除此之外,酿酒的设备更加复杂,单是打造这些酿酒的设备,就用了15万贯!”

“父皇,您觉得给60万贯多吗?”

听到李承乾的一顿忽悠,李世民的脸色越来越凝重。

怪不得曲香酿酒坊推出的酒那么昂贵,原来成本竟然如此离谱,而且极致的奢华!

要知道唐三彩本身就是奢侈的物品!

沉默片刻。

李世民皱眉道:“承乾,拿唐三彩和白瓷当做酒瓶,这未免太奢侈了吧?”

“如果让这等风气传扬下去,大唐节俭的风气,岂不是变成奢靡之风?”

“你是大唐太子,一言一行都影响千万大唐百姓!”

接着他细数自己节俭之举,又批评李承乾不要有奢靡的念头。

自从大唐结束隋末的混战以来,大唐的战争就没有停过,为了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,李世民和长孙无垢带头节俭。

凡是衣物车马,只要够用就好,他们从不追求奢靡。

有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带头,嫔妃和朝臣竞相仿效,不敢靡费,整个朝廷上下形成了节俭之风。

“呵呵。”

李承乾在心里冷笑两声。

别看李世民把自己说成多节俭,这全都是表面上的功夫,只能忽悠那帮啥也不知道的百姓。

实际上的李世民,过的小日子一点也不节俭。

修建宜君的玉华宫、终南山的翠微宫、骊山汤泉宫,哪一次不是发动百万劳役?

随便出行一次,上万人随行,动辄花销数百万文。

至于那帮大臣,也没有几个是省油的灯。

在百姓看不见的地方,他们要多奢侈就有多奢侈。

不少大臣喝酒的酒樽,睡觉的枕头,都是用金子打造,甚至有些人连夜壶都是金子做。

能说他们节俭吗?

李承乾脸色淡然道:“父皇,功勋世家之人拥有数不清的田产、庄园、店铺和牲畜,他们还不需要缴纳赋税。”

“他们这些腰缠数十万贯之人都节俭,那他们的钱财如何流通?”

大唐靠门阀世家的支持得以立国,所以高祖李渊首接免了这些世家的赋税。

恰巧这些人拥有大唐八成以上的财富,他们的钱不流通怎么行?

朝廷如果需要钱,还要继续往百姓身上刮油?

没有油水怎么刮?

李承乾接着说道:“曲香酿酒坊酿造出来的酒,定的价值非常高,贩卖的目标也是这帮世家大族之人。”

“儿臣就是想通过高价美酒,把这些世家的钱赚过来,然后拿去民间流通。”

“至于普通百姓,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会受到影响。”

李世民的脸色微微一动。

听完李承乾的一番话,李世民心里也认可他的说法。

怪不得曲香酿酒坊把酒的定价那么高,还斥重赏举办一场盛大诗会,原来李承乾的目标是世家之人。

他夸赞道:“承乾,朕觉得你说的有理。”

“门阀世家的人太富有,并非是一件好事啊!”

他也看出了大唐的弊端,有心想打压门阀世家,但是又怕这帮人反噬。

所以他只能不断地开疆拓土,通过打下新土地,来解决日后土地和粮食不足的问题。

李承乾点了点头:“儿臣也是这个想法,所以把酒打造成奢侈品,一步一步让世家之人陷进来。”

“有了美酒为敲门砖,后续就能增加其他的奢侈物品。”

奢侈品?

李世民的眉头一挑。

这个名字起的倒是贴切,40贯一斗的美酒,这不就是超级奢侈品么?

李世民点了点头道:“承乾,你后续要做其他奢侈品,可找朕一起做。”

“朕的内帑,现在也是无比空虚啊!”

看到李世民没有提酿酒之事,李承乾便知道他己经放弃这个念头。

李承乾拱手道:“父皇放心,儿臣有赚钱的好主意,肯定会先跟您说。”

接着两人又聊了片刻,李承乾这才离开甘露殿。

回到东宫。

李承乾把张师政叫进大殿,朝他叮嘱他。

“张师政,你马上派人去平康坊、东西市、各大酒肆和茶馆,散播孤要参加诗会的消息。”

相信这个消息传开,长安城的士子和百姓定会沸腾。

毕竟太子参加民间举办的诗会,这还是千百年来的头一回。

“遵命!”

张师政应了一声,快步离开大殿。

呆坐片刻,李承乾开始思考参加诗会的合适人选。

这些人参加诗会,便是一次扬名天下的机会,甚至还会得到李世民的重用。

“裴行俭算一个,他是弘文馆生,还考中进士。”

“崔神基算一个,他也是弘文馆生,而且追随我的决心很大。”

“第三个人选谁呢?”

李承乾把那帮追随自己的幕僚想了一轮,都没有选出合适的人选。

至于杜荷那个心腹,压根就不在李承乾的考虑范围。

毕竟杜荷不学无术的话名声,早就在长安城传遍,要是被他拿到诗会前三甲的名次,传出去也没有人信!

参加诗会的士子和百姓,也会质疑诗会的公平性。

至于王敬首、萧锴和卢谞等人,他们的才华也不行,很容易遭到猜疑。

想了许久,李承乾终于选到合适的人。

“著作郎兼任太子校书敬播!”

敬播在贞观元年考中状元,而且也是他的心腹之一。

虽然他在史书没有留下太大的名声,但不妨碍他是一个能部。

想好合适的人选,李承乾开始根据诗会的主题,给他们抄几首诗下来。

李承乾看着抄下来的一首首名诗,他无奈地嘀咕道。

“哎,头痛!”

“每一首都是传世名诗,这高低该怎么区分?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