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从装脏法开始民俗游戏 > 第261章 调查

第261章 调查

里头那人看上去年纪不大,身上还有这物理也没有什么看上去非常不凡的装饰,面相也实在威镊不住什么人,但是就这个神情依旧是十分嚣张。

这一片向来很乱,这么大白天的有人进来了,却眼也不睁,很显然对自己的安全十分自信,也很相信自己的地位和权力。

然而陆安生却也丝毫不慌,只是淡定的上前一步,单手递上了自己的名片:

“别着急赶人,我是来做别的生意的。”

那人听到陆安生这么谈定的语气,有些讶异的抬头了一眼。

“呵—《大公报》的记者,咱这小地方,小人物小本经营,怎么吸引到了您这种大人物啊。”

那个寸头鲍牙,五官并不端正的小哥看了看名片,坐了起来,用打量什么稀奇动物的眼神,看着陆安生。

不过虽然嘴上十分躬敬,但是,他的态度其实依旧不卑不亢,只是言语和神态当中已经没有了那种居高临下的自傲。

“干你们这行的,什么时候还关心起这个了?你知道这个也值钱的吧。”陆安生指的这个,是情报。

他这么个大公报记者来这的理由,这个情报。

至于眼前这人,他的身份其实也简单,他是这一带,给人介绍黑工的工作中介。

说白了,他这个职业,就是在这个贩卖人口已经违法的年代中,继续做着贩卖低价劳动生意的,合法的人牙子。

不用担责任,手上也并不握着其他人的所有权利,但赚的更多,手头上掌握了这片不知道多少偷渡客,犯罪者,还有身份证明无法使用的人的命脉。

而陆安生会知道这么个人,这也不奇怪。

这个年代的记者涉及的版面众多,因为一些时政和时事,还有采访寻人的需要,总是难免要与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。

记者本来也是人缘甚广的一个职业,毕竟这个年代连小灵通,老人机都还没有,报纸还是很主流的媒体。

当然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人本身也不简单,他在这种地方帮黑工厂和偷渡客、在逃犯介绍工作,背后不知道有多大的靠山。

而且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职权,但是他手头上掌握的个人信息复杂的吓人。

不但有很多是与官方政府的户籍部门互通有无,搞到的正经籍贯信息,还有不少地下黑户的非正式个人信息。

有这么个身份,陆安生来找他的目的也就很明显了。

陆安生居住的地方特殊,玉兰大厦现在的公寓和房产,一半掌握在周围的廉价房产中介手里,

一般掌握在那些穷人住民手里。

因为这里的那些传说,还有这个垃圾的条件。这些人的客人可丰富的很,而且所做的租贷生意大多都不正规。

他们根本不会在乎租房的人用的是真身份还是假身份,只会在乎租金是不是真金白银的港币,

还有他们给的够不够稳。

而要搞到玉兰大厦里,来源如此复杂的租客最完整的个人信息,最有效的来源也就只有这种地方了。

陆安生很直白的问:“玉兰大厦的人的信息。有吧。”

他说着,拿出了装在高档金属盒中的进口卷烟,递过去了一根,

动作很不显眼,但是掏出这种穷人享受不起的东西,就好象是在证明他自己的身份一样。

对面的那位有些受宠若惊的接过,自己拿出个打火机点上了:“好说,您这种人物的面子,总是要给的。”

记者,在这个年代姑且算个中层身份,能接触到很多高层人土,甚至能够通过一些报道改变很多高层人士的命运。

但是这种人,毕竟不是东都的捉刀人七爷,陆安生其实没有压制所有社会下层人员的把握,尤其是这种小地头蛇一样的人物。

然而,这小哥自己不知道,陆安生的身边,它有一层怪异的压迫力,张开了,正在浅移默化的影响他:

“给个面子,一口价,我要那里到目前为止所有跳楼死者,和所有长居者的信息。”

陆安生的身上,淮水伐庙豪侠的金光,作为不被时代压制的,个人的一部分一样的存在,正发挥着作用。

“有意思”陆安生怀中抱着旺财,坐在2424号公寓的床上,看着眼前的几张照片。

这是他今天下午去的两个地方。一处,是后介街,阴阳巷。

目的当然是为了了解那里的异常,甚至直接拍到在那里徘徊的怨灵的照片。

为了达成这个目的,在没有办法直接开启阴阳眼的状态下,他不带目标的,给那小小的巷子前前后后拍了五六张各种各样的照片。

这其中除了好几张远景大图照片,还包含了那条小巷各种角落与夹缝,甚至是排水沟。

结果很有意思,那就是这小小的,看上去很不起眼的阴阳巷中,虽然看上去大概没有什么问题,甚至比他这个那缠绕了不少怨气的房子还要干净,但是:

在这公寓里头,时不时可见各种头发、沾血的裙摆,没藏住的手臂和手掌,就好象那个怨灵,

正在那巷中不断的躲避着他。

他把照片当中看到的这些特征,与黑工中介那搞到的人员信息一对比,基本能确认,这个所谓的怨灵,就是第一位死者,好些年前生活在此的十七岁学生,邱青。

玉兰大厦发生了那一场火灾后,处理,修整,花了不少的时间。

毕竟我这里相关的各种概念,函盖范围十分的巨大,牵扯到了很多的民间投资散户,很多在上面影响这个项目推进的公司乃至政府部门。

所以如此巨大的一个投资项目失败,带来的风波绝对不会小,这里的散户与大户,破产的破产,自尽的自尽,在当时闹的那叫一个满城风雨。

可是说起来,说是鸡飞狗跳,这件事在这个年代的香港这个巨大而喧腾的溶炉里,却又好象只是几个不起眼的水花,泡沫。

毕竟这里太大了,这么大的项目也有好多个在同时推进。

这里的人们也太现实了,一个失败的项目可以挖掘,不然不会再有人来关注这里的。

而在那之后,又让这座大厦短暂的进入人们视野的,就是邱青的案子了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