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派李泰去当统帅?
长孙无忌这老家伙脑筋没被门夹过吧?
一众大臣听到长孙无忌举荐李泰当大军统帅,他们的脸上全都露出不解之色。
可想到长孙无忌是个聪明人,他的这个提议肯定还有隐情。
御台上。
李世民沉声问道:“辅机,李泰刚在百济打了一场败仗,朝廷对他的处罚也传达出去,让他去当统帅不合适吧?”
“说说你的理由。”
众人的目光纷纷放在长孙无忌的身上。
沉默片刻。
长孙无忌拱手说道:“回陛下,目前能震慑一众骄兵悍将的皇子,唯有吴王李恪和东莱王李泰。”
“其余皇子要么年幼,要么没有震慑力,要么能力不足。”
“派他们出去当统帅,也学习不到什么。”
听到长孙无忌的话,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。
还是长孙无忌这个大舅哥懂自己,知道自己派出去的这个皇子,目的是学习统兵作战之道。
目前一众皇子,除了李承乾、李泰和李恪三人外,也就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颇有贤名。
可他们李贞和李慎年纪尚轻,不一定能学到有用的东西。
李世民抚须说道:“吴王文武兼备,你为何不举荐吴王挂帅?”
“还是你认为吴王才能不足?”
听到陛下提出吴王李恪,其余大臣脸色一动,不少人认为吴王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光是李恪矫健的身手,也比胖嘟嘟的李泰靠谱。
他们可都听说了,李泰在挂帅攻打百济的时候,要么乘坐大船,要么乘坐马车,鲜少骑马行军。
到了倭国以后,大军岂不是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照顾魏王?
长孙无忌拱手说道:“吴王李恪被委任为辽东道大都督,他需坐镇千里辽东疆域,提防薛延陀和室韦等部落。”
“加上辽东还要完成疆域测量,百姓迁徙,农田复耕等,吴王难以走开。”
“和灭掉倭国相比,臣认为经营辽东更重要。”
顿了顿。
长孙无忌接着说道:“东莱王虽然打了一场败仗,可那一战却灭掉了2万8千名倭国士卒,重创了倭国的主力。”
“玉不琢不成器,臣认为应当再给东莱王一次机会。”
随着长孙无忌的话音落下,大殿内顿时陷入沉寂之中。
这帮重臣都在低头思索,并没有着急说道。
过了十余息。
李世民抚着下巴的抚须问道:“诸位爱卿,朕认为辅机的一番分析有些道理,你们怎么看?”
“大家都说一说吧。”
众大臣听到陛下的话,他们的脸色微微一顿。
陛下也倾向让李泰当统帅!
大殿右侧。
马周站起来说道:“启禀陛下,倭国和大唐疆域隔了茫茫大海,大军去了倭国以后,便只能靠他们孤军奋战”
“东莱王虽有贤明,但其不懂行军布阵和兵法之道,加上他的话能左右大军的行动。”
“臣认为东莱王,并非最佳的选择。”
看到马周有不同的意见,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。
这个新晋侍中虽然亲近太子,但是他做事公正,不会拉踩其余皇子。
李世民微笑着问道:“宾王,你觉得谁能胜任统帅一职?”
“可是吴王?”
马周微微摇了摇头,随后拱手说道:“臣认为晋王李治最为合适!”
晋王?
听到马周说出的统帅人选,众人全都呆住了。
他们想过李恪、李贞和李慎等人,唯独没有想过晋王那个小透明。
毕竟其余皇子都在封地待了五年以上,他们最起码有处理朝政的能力,而晋王李治也就在今年才开始担任雍州牧。
派李治这个啥也不懂的皇子,还不如把李泰给派过去。
御台上。
李世民脸色凝重问道:“宾王,晋王他并无处理朝政的经验,更无统兵的经验,他能够胜任统帅之职吗?”
别看他宠爱第九子李治,可他并不看好李治的能力。
性子懦弱的李治,他能成为李道宗和李孝恭那样能文能武的人?
应该很难吧?
马周拱手说道:“回陛下,晋王能把家猪豢养成功,说明晋王的能力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。”
“况且晋王是嫡皇子,和太子殿下也比较亲近,肯定能将一众将领震慑住。”
“再加上晋王不会左右大军的战斗安排,臣认为晋王才是最合适的人选!”
众人听到马周的话后,脸上顿时露出恍然大悟之色。
晋王和太子关系亲近,这才是重点!
那帮即将征伐倭国的核心将领,超过八成都是太子的心腹,他们肯定不会为难晋王。
房玄龄站起来说道:“陛下,臣举晋王当统帅!”
紧接着高士廉、李绩、杨师道和萧瑀西人,也纷纷站起来说道。
“臣赞同让晋王当统帅!”
就连长孙无忌迟疑数息,也跟着站起来出声附和。
对他来说李治当大军统帅和李泰当统帅,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他暗中扶持李泰即可,没必要表现过于明显。
李世民看到一众宰辅重臣一齐举荐李治为统帅,他的脸上露出一抹担忧,随后微微点了点头。
如今李治担任雍州牧,统御十余万府兵。
让他去倭国历练一番,回来后统帅经验肯定会大有长进。
想清楚后。
李世民当即下令道:“杨师道,议事结束后,你回去拟定圣旨,任命晋王李治为统帅!”
“让晋王率领十五万大军,横渡大海灭掉倭国!”
他这些年一首把李治放在身边,长久以往李治也难有长进,还是出去历练一番才行。
杨师道拱手应道:“臣遵旨!”
紧接着李世民又跟众人商议了半个时辰,这才挥手让他们离开。
呆坐许久。
李世民朝内侍下令道:“来济,你去一趟东宫找褚遂良,让他出一期《贞观大事》报刊。”
“核心内容为太子率兵灭掉百济,新罗归附大唐,晋王当统帅去收复倭国领地,以及朕去泰山封禅之事!”
“至于其他内容,由东宫宣教局的官吏确认!”
报刊的传播速度很快,而且传播的影响巨大。
这些普国同庆的大事,得让天下百姓都知道,让百姓一齐庆祝。
“诺!”
来济领命后大步离开两仪殿。
安排好后。
李世民又认真地看了一遍李承乾派人写的捷报,越看脸上的笑容越盛。
下午。
长安县。
雍州牧府。
穿着一身紫色官袍的李治,正坐在一间奢华的办公房内处理政务,他的神色看起来十分专注。
就在这时,雍州长史卢承业走进来禀报道。
“启禀晋王殿下,陛下派通事舍人来济过来宣旨,他就在前厅等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