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来济的话音落下,庄严肃穆的太极殿内,顿时响起一阵巨大的喧哗声。
文武百官面面相觑,脸上充满了愤怒之色。
“倭国也来凑热闹?”
“难道数百年的安定祥和,让倭国的人以为自己是强国?”
“敢跟我们大唐抢地盘,倭国找死不成?”
“区区小蝼蚁也敢把手伸入我们大唐的嘴里,定要灭了倭国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狗东西!”
“”
御台上。
李世民听到百官的议论声后,他沉声道:“把急报呈上来!”
“诺。”
来济应了一声,连忙把急报呈递上去。
就在李世民查看急报时,坐在副首位置的李承乾,他若有所思地捏了捏下巴的短须。
“呵呵,光顾着收拾高句丽,倒是忘了收拾倭国。”
“得把这数万倭国兵灭掉才行!”
虽然大唐对倭国的实力和人口没有明确记载,但是这个岛国数百年没有经过战乱,少数也有300万人上下。
不过因为倭国数百年没有经受战乱,导致其战力和工匠技术落后。
真的打起来,恐怕还不够新罗一顿爆锤。
正好倭国的数万主力来到新罗疆域,灭掉这支主力后,他们的航海大船也可以被大唐拿过来用。
到时候一举灭掉倭国,也能永绝后患!
盏茶功夫后。
李世民脸色严肃道:“二十天前,倭国的1000余艘战船停靠在百济的白江口,预估有士卒4万余人!”
“十五天前,倭国正式参战,一度攻上金城的墙头。”
“好在金城的将士悍不畏死守城,才避免被倭国和百济攻破!”
顿了顿。
李世民眯着眼说道:“现在新罗疆域大雪封山,战斗暂时停止,倭国士卒忙着抢占新罗的地盘!”
“诸位爱卿,你们都说说该如何处置此事?”
此话一出,太极殿内顿时陷入沉默之中。
如果只是对付百济和新罗,完全不需要思索,毕竟这两个国家早己经打残。
可倭国却不一样!
中原王朝还未跟倭国正式交战,不清楚倭国的具体实力有多强,更不知道倭国有多少将士。
贸然出兵,恐怕会出问题。
沉默片刻。
李承乾缓缓站起来说道:“启禀陛下,儿臣建议在元正佳节以后,出动3万骑兵闪击倭国士卒。”
“至于百济和新罗,如果他们还没有结束战斗,让他们继续死磕。
“春耕以后,调集15万大军东渡倭国,将其彻底打下来!”
什么!
出骑兵闪击倭国士卒?
明年还要出动大军东渡倭国,将其灭掉?
文武百官听闻太子的这一番话后,他们的脸上全都露出诧异的表情。
愣住片刻。
马周、褚遂良、薛仁贵、席君买和苏定方等人,他们纷纷出声支持,甚至连其他东宫属官也站起来附和。
魏王府的一众幕僚互相看了一眼,他们的脸上露出一抹异色。
“机会来了!”
“倭国的实力低下,魏王是不是能趁此机会统兵出战,捡下这白得的战功?”
“到时候魏王在军中树立名望,也能挽回颓势!”
“得回去跟魏王说一声,让魏王极力争取才行!”
魏王府的这帮人内心想法出奇一致,那就是让魏王效仿太子当大军统帅,率领大军去征伐倭国。
战斗的安排交给李绩、李道宗和薛万彻等人,魏王就负责鼓舞士气即可。
文臣一列,靠近中间位置。
于志宁站起来说道:“陛下,朝廷明年不仅要处理出百万的高句丽百姓,还有去泰山封禅的头等大事!”
“如果出动十余万大军征讨倭国,恐怕会影响封禅事宜!”
过了数息。
特进萧瑀也站起来:“大军征伐倭国和征伐高句丽不一样,征伐高句丽,粮草能够从陆路源源不断运过去,完全没有后顾之忧。”
“可征讨倭国不一样,中间隔着茫茫大海,没办法及时把粮草运过去。”
“未知的风险太大!”
百官听闻萧瑀的分析,大部分人都认可地点了点头。
他们倒不惧怕倭国的实力,而是担心粮草不足,后援难以及时跟上。
一旦打了一场败仗,那都是灭顶之灾。
秘书监颜师古劝谏道:“如今朝廷刚经历两场大战,而且还在薛延陀战场吃了大亏,士气也较为低落。”
“如果大军去征伐倭国,薛延陀和西突厥会不会趁机搞事?”
“还请陛下三思!”
紧接着高士廉、李神符和唐俭等人纷纷站起来劝谏,他们全都不赞同马上出兵征讨高句丽。
如果要收拾高句丽,也要缓两年再说。
听到文臣担忧的话,一众武将的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。
程咬金站起来讥讽说道:“怕这怕那,连一个小小的倭国都要担心,跟个没卵的懦夫一样!”
“陛下,臣请战倭国!”
“您给臣10万大军,臣有信心把倭国一举荡平!”
听到程咬金当面嘲讽的话,这帮文臣的脸上全都露出恼怒的表情。
他们这是怕倭国吗?
他们担心朝廷的财力,担心后勤补给,担心北部草原民族,他们会惧怕小小的倭国?
尉迟恭也站起来凑热闹道:“陛下,臣也请战,臣只要10万大军就能打下倭国。”
程咬金眼皮一跳:“臣只要8万人!”
尉迟恭撇了撇嘴:“臣率领5万人即可。”
程咬金咬牙道:“3万人!”
尉迟恭拍着胸口:“老子只要率领1万人”
李世民、李承乾和文武百官看到他们两个浑人越说越离谱,他们的脸色全都黑了下来。
“碰!”
李世民重重地一拍案几扶手,他指着尉迟恭和程咬金大喝道。
“坐下!”
这两个混人,一点也不着调!
尉迟恭和程咬金看到陛下发怒,他们互相瞥了一眼,随后悻悻地坐了下去。
李世民朝李承乾询问道:“太子,说说你主战的原因。”
文武百官的目光,全都集中在李承乾的身上。
李承乾沉声说道:“倭国近百年一首向中原王朝学习先进文化和技术,特别是近些年,他们派遣不少士子前来学习大唐的制度!”
“如果儿臣所料不差,倭国这些年恐怕在酝酿变法强国之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