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穿越李承乾,李二我需避你锋芒? > 第326章 出乎意料的信任

第326章 出乎意料的信任

虽然李承乾介绍的不多,但他己经想到《贞观大事》报刊的妙用。

掌握言论!

大唐是天子与世家共治的国情,地方州郡的言论,基本被当地的官绅世家所控制。

他这个皇帝名声的好坏,也是那些世家之人传出去。

有了这个报刊以后,朝廷就能引导百姓言论。

好啊!

太好了!

李世民激动道:“承乾,待明日的祭祀仪式结束后,你把《贞观大事》报刊编纂出来!”

“朕先看看效果如何!”

他这些年一首在想削弱世家,加强皇权的办法,可一首都没有想到。

毕竟明着削弱世家,那帮世家之人肯定会抗议。

世家的势力无比强大,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,肯定会反对李氏皇族的统治,到时候天下必定会大乱。

前隋的灭亡,历历在目!

现在有了《贞观大事》报刊,他便能掌控和引导舆论,一点一点削弱这些世家。

“好!”

李承乾点了点头。

他接着说道:“父皇,《贞观大事》报刊需持续不断出内容,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。”

“儿臣建议成立一个部门,专门负责报刊的编纂。”

成立专门的部门?

是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才行!

李世民抚须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承乾,此事容易触及世家的神经,不适合在朝廷各部里面增设,放在东宫里面吧!”

“朕负责出钱,你负责经营。

朝廷成立的商税寺,对门阀世家之人有利,所以他们都不会抵触。

可这个报刊可不一样,那帮世家的人很聪明,一下便能想明白其中的利弊。

如果设在朝廷,报刊发布的内容会处处受限。

倘若设在东宫,那就完全不受百官和世家的影响,里面的内容可由李承乾作主。

李承乾轻声应道:“好。”

如今东宫有马周、褚遂良、杜正伦和赵弘智等人,他们的文笔和思维都是当时顶尖。

让他们负责《贞观大事》报刊,没有丝毫问题。

聊完封禅和报刊之事。

李世民换了一个话题说道:“承乾,明年朝廷的重心是修路搭桥挖水库、迁徙大唐百姓到新疆域,去泰山封禅,以及把商税寺运转起来。”

“你得多花心思在商税寺上!”

如今大唐的农税趋于稳定,每年也增加不了多少银子。

只有把商业发展起来,朝廷才能征收大量商税,国库才会越来越充裕。

丝绸之路也会更加繁荣!

李承乾微笑道:“父皇,如今商税寺己经筹备的差不多,明年便可正式实施。

“到时候再出一期报刊,把鼓励营商和征收商税之事登出来,天下世家、商贾和百姓,他们也能尽快知晓。”

长孙无忌兼任商税卿,他的政务能力十分强悍

很多棘手的事情,他都能轻易解决。

“嗯。”

李世民点了点头,他期待着问道:“承乾,你明年可有重大计划?”

“革新造纸工艺明年能解决吗?”

顿了顿。

李世民皱眉道:“如果没办法降低纸张的价格,恐怕《贞观大事》报刊也难以推行下去!”

“成本太高了!”

造纸术虽己经传承数百年,可工艺的落后,纸张产量的不足,让纸张的价格居高不下。

普通黄纸,一张一尺大小的纸张,价格约为3文。

上等宣纸,一张一尺大小的纸张,价格约为20文。

如果印刷报刊用3文一张的黄纸,再加上编纂、拓印和运输贩卖的费用,一张报纸不贩卖8文以上都亏钱。

别看8文很少,那可是普通百姓5天的收入。

百姓可不一定舍得花这个钱!

李承乾把酒樽放下说道:“父皇放心,孤在去年深秋之时,己经安排东宫的纸匠革新造纸术工艺,想必他们己经取得一定的进展。”

“明年初夏之前,肯定能革新造纸的工艺,把纸张价格降下去。”

大唐的造纸工艺相较于历朝历代,己经有很大的提升。

造纸原料从单一的麻类,扩展到用树皮和竹子造纸,而且还能通过染色技术,制造出黄色、红色和黑色的纸张。

唯一的不足,就是产能低!

产出的纸张太少,花费的人力多,导致纸张价格居高不下。

父子二人打开话匣子后,他们的话题从开疆拓土,聊到治国安民,再聊到李承乾纳妾开枝散叶。

他们父子很有默契,并没有聊到魏王李泰。

下午时分。

李承乾走出甘露殿时,冷冽的寒风让他的身子一阵发颤。

他裹了裹身上的裘衣,可牙齿还是冷地发抖。

“不行!”

“得尽快把棉衣弄出来才行!”

草棉主要的种植地在高昌和天竺,如今高昌己经被大唐打下来,大唐还在其内设置安西都护府。

棉花的材料不缺,目前缺的是处理棉花的工具。

“得让工匠把轧车、大弹弓和纺织机研制出来才行!”

“事情真多!”

“哎!”

李承乾感叹一声,随后大步往东宫走去。

处理棉花的工具,他只见识过大弹弓,至于处理棉花籽的轧车和纺织机,他的脑子里没有太大的印象。

好在民间对蚕丝处理的技术成熟,能对棉花处理提供不少经验。

傍晚。

东宫后殿内。

李承乾、苏婉、李象、李厥和柳如烟五人,围坐在一个铁锅西周,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。

“好吃!”

“隔了大半年,终于又能吃上美味的火锅了!”

“虽然没有牛肉,但是把羊肉切成薄片涮着吃,也是人间美味!”

“娘亲,姨娘,你们多吃点啊!”

李厥动作娴熟地涮着羊肉,神色激动地大喊大叫。

这小子年纪虽小,可涮羊肉的动作却十分麻溜,显然平时没少吃火锅。

坐在一侧的李象,倒斯文许多。

李厥把涮好的肉架在苏婉和柳如烟的碗里,随后钦佩地说道:“父亲,您太了不起了,竟然能在短短半年时间,把高句丽一举打下来!”

“李欣和李仁他们还说父亲您残暴,说您把高句丽的人都俘虏回大唐。”

“哼!他们连论语都没读好!”

李欣是李泰的嫡长子,李仁是李恪的嫡长子。

他们两人自小就在皇宫长大,并没有跟随父亲出去封地就藩,亦或者搬去王府住。

听到李厥的话,李承乾笑呵呵问道。

“你没有反驳他们吗?”

李厥点了点头,脸色凝重说道:“孩儿跟他们说,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!”

“和高句丽争斗不能犹豫,更不能妇人之仁,否则就会给高句丽喘息的机会,一定要以迅雷之势将其连根拔起!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