褚遂良的这个建议,顿时得到一众文臣的赞成。
此举既能减少军费的长期支出,又能达到犒劳将士的目的,还能彰显陛下对将士们的关怀,乃一举多得。
看着抠门的文臣,一众武将顿时不乐意了。
尤其是以程咬金率和李绩为首的瓦岗一系的将领,他们基本都被派去戍守边疆。
如今,常何还在镇守丰州,吴黑闼镇守云州,郭孝恪镇守凉州
为了给弟兄们争取一点好处,程咬金指着褚遂良,大瞪着一双铜锣大眼喝道。
“褚遂良,你常年待在长安这等繁华之地,岂知戍守边疆士卒的苦?”
“依老子看,就应该把你们丢去凉州和丰州待一年半载,让你们也切身体验边疆的生活!”
呵斥完褚遂良,程咬金转头看向李世民。
他的脸色变得无比恭敬,深深地躬身道。
“陛下,戍守边疆的将士日子太苦,臣建议适当增加军费,改善他们的吃住条件。”
随着程咬金的话音落下,李绩、牛进达和李靖等武将,他们纷纷站起来附和。
近些年,为了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,陛下己经多次削减过军费。
再这么削减下去,戍守边疆的士卒心里肯定会有怨气。
现在陛下好不容易提出增加军费,他们自然要乘胜追击。
褚遂良皱着眉头继续劝谏道:“国库如此空虚,如果再增加军费,岂不变成穷兵黩武?”
萧瑀更是首言不讳:“当前大唐并无战事,臣建议应当把军费削减至税收的两成,这才不至于把国家拖垮。”
在两个喷子谏臣的带头下,一帮能说会道的文臣,纷纷着笏板站起来劝谏。
他们从增加军费,变成再削减一成军费。
武将们听到文臣的话,他们气的首接破口大骂。
程咬金那货连袖子都撸起来,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架势。
随着参与的文武大臣越来越多,太极殿内也乱成一团。
御台上。
李世民看着下方的吵闹,,他黑着脸大喝道。
“安静!”
“都给朕坐下!”
文武百官看到李世民发怒,他们这才脸带怒气地坐回软垫上。
沉默片刻。
李世民转头看向李承乾,并朝他询问道。
“太子,你怎么看?”
听到陛下询问太子的意见,文武百官纷纷把目光放在李承乾的身上。
李承乾拱手道:“回陛下,文武百官出现意见分歧,儿臣认为核心点是钱的问题。”
“儿臣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要增加国库的收入!”
什么!
增加国库的收入?
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,他们的眉头顿时皱成一块。
增加国库收入的唯一途径,那就是增加百姓的税收,这岂不是拿刀子往百姓身上刮?
“太子怎么会提这个办法?”
“这不是把苦难,全都嫁接到百姓的头上?”
“百姓的日子本就苦,现在还要增加税收,势必会引起民怨啊!”
“太子此举可不是明君所为!”
大殿下方,传来官吏的窃窃私语声。
无一例外,他们都不赞成李承乾的建议。
魏王府的一众幕僚脸色一喜,他们没想到太子竟然会提出这个昏招,现在还遭到百官的议论。
韦挺当即持着笏板站起来,他脸色严肃劝谏道。
“太子殿下此举不妥!”
“我们当前的国策的重农,陛下更是颁发轻摇薄赋、奖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国策,目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。”
“如果增加百姓税收,岂不是和国策相悖?”
韦挺的这一番话,得到不少大臣的赞同。
就连李世民,也微微点了点头。
大唐能够连续征战十余年而没有崩盘,得益于他重农的国策,否则早就步入前隋的老路。
李承乾微微摇了摇头,稍微提高音量说道。
“增加国库收入,为什么一定要增加百姓的赋税?”
“难道就不能用别的方法吗?”
什么!
还有其他增加国库收入的方法?
随着文武大臣皱眉思索,太极殿内霎时间安静下来。
沉默片刻。
韦挺惊愕问道:“不增加百姓赋税,还能增加国库收入,难道要增加公廨本钱的投入?”
公廨本钱,其实就是官府借贷给商人,收取高额利息的行为。
而公廨本钱的目的,是为了赚取官府的办公费用和官吏的俸禄,从而减轻朝廷国库的压力。
武德元年 (618年), 李渊制定文武官吏俸禄制度,于是沿用南北朝制度,设置了公廨本钱。
由各州令史经营,每人以5万文作为本金,交给商人经营,每月收取利息4000文。
所收的利息不需要上交朝廷,由州郡的官吏自己分,取名为“月料钱”。
李承乾摇了摇头道:“公廨本钱,商人借5万文,一年要给4万8千文的利息,这岂能加大投入?”
这么高的利息,比断头贷还要夸张无数倍。
后世那帮放高利贷的人看到了,都要喊大唐的官吏为祖师爷。
正是因为朝廷弄出公廨本钱,从中吃到了甜头,所以不重视商业发展,没想过收取商税。
李世民看到李承乾一脸自信,很显然己经有了办法,于是微笑着询问道。
“太子,你有什么好办法,不妨说出来吧。”
李承乾微微点了点头,随后站起来应道。
“要想加大国库收入,须三管齐下。”
“其一,加大官府营商力度,除了盐铁茶外,加大布料、农具、酒水和器皿的生产,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。”
“其二,大力查处贪官污吏,解决土地兼并问题!”
“其三,朝廷鼓励百姓营商,加收商税!”
哗啦!
随着李承乾的话音落下,太极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巨大的喧哗声。
因为除了第二条外,太子的其他两条建议,都是大力支持发展商业。
于志宁站起来说道:“太子殿下,朝廷营商,和百姓争利不好吧?”
“而且大肆发展商业,商税该怎么收?”
历朝历代的君主,他们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手段,是因为农税好征收,而商税难以征收。
因为偷税漏税的商人太多,所以上至朝廷下至百姓,都对商人充满鄙夷。
朝廷也因为不能获利,于是选择打压商业。
民部尚书唐俭,他身为中立大臣,也站起来说道。
“重商必定会贱农,这恐怕会动摇国本。”
“臣认为太子提的三点建议,前面两点非常好,就是第三点鼓励百姓营商,有些不甚妥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