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59年,永历十三年,12月30日,晚上。
五华山,万寿宫,翊坤宫,灯火通明,张灯结彩,洋溢在过年的气氛中。
今天是30,也是永历十三年的倒数第二天,等同于后世的年二十九,称之为小年夜。
现在,整个大内皇宫,甚至是昆明城,都处在春节元日的气氛里,装扮的非常精致,红红火火。
是的,这是朱皇帝重生明末,登基以来,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元日。
当然了,朱皇帝的赏赐,也早就准备好了,交给刘皇后发放下去。
俗话说得好,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,有钱的朱皇帝,肯定不至于苛待宫里人。
如今,这个元日春节,整个皇宫,各个大小宫殿,内宫太监宫女,都是无比的重视。
是的,如今的大明王朝,打赢了满清鞑子,逆转了国运,国力逐渐强盛,军力豪横。
不再是去年的永历王朝,过年期间,都能听到前线噩耗,四处逃亡,惶恐不得终日,凄惨无比。
但是,身为大明皇帝的朱雍槺,却是没有一丁点的春节气氛。
没错,太忙了,忙的脚不沾地,事情太多了。
即便是有了侍从室,每天的奏章和政事,也是忙个没完没了。
更何况,他的核心地盘,大明亲军、骑兵营和二炮营等等,都在进行改编扩编。
这可是头等大事啊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所以说,即便是再忙,朱皇帝也要抽出时间,隔几天就去一趟兵营,提升士气,精选中层将领。
就像今天,上午和中午,忙完了接见荷兰使臣,拟定了大致的条款。
下午傍晚,临近天黑的时候,朱皇帝又去了一趟骑兵营,看一看吴氏的家将,到底融入的如何。
此时此刻,忙完一天政事和兵事的朱皇帝,终于可以歇下来了。
又是马不停蹄,来到了翊坤宫,吃晚宴,准备宠幸李晋王的嫡女,德妃李海岳。
当然了,现在的皇宫,朱皇帝的后宫妃嫔,还算是人少的。
因此,有空的时候,他都会去妃嫔的宫殿,吃饭宠幸她们,气氛更好一点。
更何况,皇后和四大妃嫔,仅有李晋王的嫡女,没有怀孕啊。
心中同样焦急的朱皇帝,也不辞辛劳,来这边比较勤快。
没办法啊,这个李定国,是大西军的扛把子,肱骨重臣,战功赫赫。
即便是,朱皇帝肢解了大西军,废掉了李定国的大部分兵权。
但是,有些东西和影响力,不是靠手中的权势,军中的兵力,就能完全根除的。
更何况,李定国也是忠臣典范,抗清大英雄,千古大名人。
两世为人的朱皇帝,即便是再忌惮其影响力,也会继续重用他,给出一定的信任度。
否则的话,当初锡箔江的时候,朱皇帝就没必要留下李定国,更不会娶李海岳做四大妃嫔之一。
一句话,所有的重臣大将,朱皇帝都是两手准备,既要用,也要防,两手都不能片刻松懈。
“陛下啊”
“慢点吃,后厨还有不少”
“细嚼慢咽,对身体肠胃好”
“陛下啊”
“臣妾,敬你一杯”
“喝几口,解一下油腻、、”
天色渐晚,东暖阁,精雕细琢,古朴考究的红木餐桌上,摆放着精致的四菜一汤,色香味俱全。
精心打扮的小少妇,宫殿的主人,德妃李海岳,端坐在侧,明艳动人。
看着主位上的朱皇帝,大快朵颐,狼吞虎咽,胡吃海喝的样子。
这个美艳的小少妇,还是忍不住,端起小酒杯,小声劝了几句,想让自己的男人,吃的慢一些。
只不过,她的眼神,却是出卖了她的担忧,眼眸深邃,蕴藏着无尽的温柔与深情。
没错,在一起的时间越长,自家的这个男人,身材和气质上,越是像李晋王,兵痞老武夫。
大碗喝酒,大块吃肉,杀伐果断,一言九鼎,是真正的武夫皇帝。
当然了,在性格秉性上,三个李定国,绑在一起,也不是朱皇帝的对手,心思太深沉了。
武夫世家出身的李海岳,第一次就给了朱皇帝,当然是更加欣赏了。
很简单,她就是在乱世中长大的,跟着李定国和两个兄长,颠沛流离,朝不保夕。
因此,李海岳更懂的,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时光,弥足珍贵的安稳幸福日子。
就像现在一样,朝廷在扩兵,朱皇帝的内帑,也支出不少钱粮,用于宫内和军队开销。
所以说,一直提倡节俭的朱皇帝,经历不少的李海岳,也效仿的很好。
偌大宽敞的餐桌上,仅仅四菜一汤,三个荤菜,一个时蔬小青菜,再搭配一个枸杞老参乌鸡汤。
没办法啊,晋王府,其实并不算宽裕,底蕴钱财,被掏空的差不多了。
没错,豪横的李晋王,忠肝义胆,以前的积蓄,大部分用在亲信军队的粮饷支出。
尤其在滇西,铜壁关的时候,打了败仗的晋王军团,又被岷王监国,卡住了一部分粮饷。
所以说,仅仅靠朱皇帝的赏赐,皇后刘盈的分配月例,钱财用度上,李海岳是比较节省的。
“呃、、”
“爱妃,用心了”
“酒水甜糯,入口醇香”
“四菜一汤,色香味俱全”
“尤其这个红烧甲鱼,食材新鲜,肉质肥美”
终于填饱肚子的朱皇帝,狠狠灌了一大口果酒,打了一个长长的饱嗝,身心俱爽。
再看向旁边,充满爱意,眼神琉璃的美少妇,心满意足的夸了几句。
心中感叹不已,晋王府的嫡女,确实是不错,身材一流,人美又懂事,温柔体贴人。
再有一点,这个美少妇,很懂得节俭,跟刘皇后差不多,严格执行朱皇帝的号召。
是的,后宫有一些妃子,这方面就做的不是大好。
黔国公府的小郡主,永昌杨氏杨狐狸,尚氏的两个美艳双胞胎。
她们几个宫殿,就是典型了,背靠豪横的家族,拥有雄厚的家族底蕴,有足够的陪嫁和钱财。
当然了,两世为人的朱皇帝,肯定也不会刻意打压冷落,毕竟她们成长的环境不一样,讲究个排场问题。
“对的”
“这个甲鱼啊”
“叫什么汉寿甲鱼,是湘湖那边的特产”
“这种甲鱼啊,体薄片大,裙边宽而厚”
“肉质纯正,细嫩鲜美,有嚼味,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滋阴补肾”
“黄州府的东璧先生,文林郎,就在《本草纲目》上,做了详细的介绍”
提到这个甲鱼,美少妇李海岳,瞬间来了精神,挺起规模不大的双峰,兴致满满的介绍。
没错,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汉寿甲鱼,也是皇宫大内的贡品之一。
甚至是,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,她还把大名鼎鼎的李时珍,都抬了出来。
没错,这个李时珍,就是明末万历年间的大人物,有名的医学巨匠,被朝廷封为文林郎,四川蓬溪知县。
刚好,李时珍也是湖广黄州人,当然会在他的着作上面,特意交代汉寿甲鱼,医用价值很不错。
“半个月以前”
“家兄奉陛下的谕旨,去了一趟常德前线”
“临走的时候,家父特意交代了”
“让家兄和兄弟们,多带了几箩筐甲鱼,全部送进宫里来”
“家父说了,陛下宵衣旰食,励精图治,日夜操劳,得多补一补”
“还特意交代,让妾身多煲汤,做一些甲鱼母鸡老参汤,调养陛下的龙体”
“陛下啊,可以等一会”
“宫里的御厨,正在煨汤甲鱼,稍稍晚一点,就是今晚的宵夜,让陛下品尝一下”
猫有猫道,鼠有鼠道,各有千秋,每个后宫娘娘,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这不,钱财不算充裕的晋王府,嫡女李海岳,就有自己独特的固宠手段。
大朝会的前夕,李海岳趁着朱皇帝留宿,哭诉告发,李晋王被满清血滴子离间,流言满天飞。
不出意外,爆发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大窝案,把朱皇帝气的暴跳如雷。
于是,为了给晋王府,前线的李晋王,后宫的李贵妃,三方一个交代,朱皇帝肯定要处置相关负责人。
乖巧懂事的李贵妃,不忍心锦衣卫百户掉脑袋,更担心得罪锦衣卫,开口求情朱皇帝,不要杀锦衣卫的负责人。
最后的窝案结果,就是死罪能免,活罪难逃。
朱皇帝吩咐晋王世子李嗣兴,带着锦衣卫和东厂的负责人,去湖广前线,交给李晋王处置。
同时,朱皇帝还特意吩咐,赏赐一些金银玉器,宫中御酒,带给前线的李晋王,略表愧疚心意。
回程的时候,深感朱皇帝恩典的李定国,也让自己的儿子,带上几大箩筐,湖广的特产,汉寿甲鱼,送到女儿宫中。
当然了,这是谁提出来的想法,就不得而知了。
甚至是,李贵妃转述那些话,也不一定是李定国说的,他的脑子没那么活络。
“哎”
“晋王啊,朕这个老丈人呐”
“国之重臣,国之栋梁,朕之股肱”
“确实是古往今来,忠臣之典范,忠贞不渝啊”
“身处前线,统领三军,抗击满清鞑子,死战老贼头洪老狗”
“这个湖广大战,一打就是快半年了,劳苦功高啊”
“说实在的”
“今天,朕能安稳的坐在这里,陪你吃晚宴,老丈人才是大功臣呐”
听完李贵妃的陈述,朱皇帝这个老狐狸,脸上也是微微动容。
半晌后,望着桌上的红烧甲鱼,也是深叹一口气,口中感慨不少啊。
小小一个甲鱼,无论是真心实意,还是虚情假意,朱皇帝都该好好感谢李晋王啊。
如果没有李晋王,顶在湖广前线,他的云贵川大后方,肯定不会如此安稳,有时间整顿内外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