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大明:我是朱祁镇,开局土木堡 > 第110章 重组内阁的想法

第110章 重组内阁的想法

“你确定所有死士全部被消灭了?”

朱祁镇盯着袁彬冷声的问道。

是的,陛下,已经和京师确认过,所有的死士全部验明正身!

“做的不错,京师目前可调用的锦衣卫还有多少?”

“回陛下,除去监控追踪之人,还有三个千户已经集结起来,等侯陛下的旨意!”

朱祁镇缓缓点点头,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锦衣卫还没烂到根上,可用之人不少,还有抢救的机会。

“传朕密令,让马顺加强对京师的监视,名单上的所有人,从现在起,决不能让他们脱离锦衣卫视线,同时给朕核查清楚他们的九族所有的财产,以待后续!”

朱祁镇示意王振将名单递给袁彬。

“是,陛下!”袁彬接过名单,只是瞟了一眼,就突兀的打了一个激灵再也不敢看。

“下去吧,抓紧时间将口供给朕拿出来,三天后启程!”

“是,陛下,臣告退!”

袁彬离开后,朱祁镇看完随军文臣递交上来的奏本,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,希望他能善待俘虏,甚至还有人要求释放阿刺知院。

尽管和朱祁镇的内心不谋而合,可没有午门献俘,朱祁镇绝不会放走阿刺知院。

况且阿刺知院不拿出一点诚意来,怎么可能,他可不是以前的那种冤大头,你送一根草,我还一两金。

处理完奏本,全看完军方的抚恤方案和文臣的大致意志,写了一个大大的准字,随后将善待俘虏的奏本全部打回后。

朱祁镇挥挥手让所有人离开后,才淡淡的道,“朕已经密令马顺,挑选一千精锐锦衣卫,交由你们,从现在起,除非朕的旨意,宫中戒严,尔等要加强巡逻,不得让宫人和外界再有任何联系,同时严查所有关联之人。”

“是,陛下,奴婢遵旨!

“去吧,不要再让朕失望了!”

“是!”

将后手安排好,朱祁镇总算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。

第二天一早。

在王振等人的伺候下,这才慢悠悠的起来。

抬头看了一眼天色,太阳已在树梢,朱祁镇这才美美的长出一口气,这才是正常人过的生活。

“大伴伴,可有何人求见?”

“回万岁爷,没有!”

“外面是什么声音?”朱祁镇凝神一听,府衙外很是嘈杂。

“回万岁爷,成国公征召的百姓已经拿到了赏赐,宣府的将士也纷纷拿到了的奖善,大家都很高兴,现在的宣府很是热闹。”

“不错!”

朱祁镇称赞了一声,也就不再关注,有此大胜垫底,加之赏赐到位,未来至少十年,宣府、大同两地稳固如山。

再难出现一个杨洪,刚好能提供一个能作为为朱祁镇改革军事的试点。

洗漱完毕。

朱祁镇将注意力放在了奏本上面。

不得不说文官的能力很不错,昨天被打回去的奏本,今天又堆砌了起来。

“有英国公的奏本吗?”

“回万岁爷,有!”

“呈上来!”朱祁镇淡淡道,“大伴伴,你将奏本分一下类,将所有善待俘虏的奏本留中不发!”

“是,万岁爷!”

朱祁镇看完英国公的奏本,满意的点点头。

勋贵的能力还是有的,一天时间,他们连分段承包、分段施工、分段管理的先进办法都想了出来。

从京师到南京,既然以驿站为分割线,将近三千里路分割成六十多段,将三万俘虏分按照五百一段分配,不仅仅能提高效率,减少地方压力。

还能有效避免俘虏集中难以管理的问题。

仔细看了看,内容没问题,至于内阁的意见,直接跳过,写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后。

“大伴伴,尽快下发,安排工部、户部、都察院尽快拿出和五军都督府拿出方案!”

“万岁爷,什么是方案?”王振一时间没理解朱祁镇说的什么意思。

“方案,就是让他们尽快拿出做事的办法,大家坐在一起协商好后,待朕返回京师后,立刻执行!”

“是,万岁爷!”

王振急忙将奏本送到六科,他得盯着六科将奏本审核通过后,将奏本誊抄后分送相关衙门此事才算正式开启。

看着王振亲自忙碌。

朱祁镇才发现,他也该组建独属于他的智囊团。

尽管内阁人员有类似左右,可朱祁镇不太满足。

在他看来,内阁成员的组成太过于单一。

太宗时期还好,内阁成员都是大才。

从仁宗开始,一句“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”被文臣捧为铁律,直接导致内阁人才选拔出现问题。

可翰林成员全部都是由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组成。

进入翰林后,便开始修史编书,参与《实录》、《会典》的编篡。

编撰结束后,便能成为御前讲读,侍讲经筵,接触皇权内核。

整体来说,就是只要成为了翰林修撰、编修,就不用经历地方官职,就能直入中枢。

可这样一来,明朝最顶尖的内阁成员以及皇帝,都无最底层的经历,高屋建领,可这样做出的决定,往往都违背实际。

就算有好的政策和想法,往往到了下面全部变形。

这也算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导火索。

在脑海中想了一圈,朱祁镇才发现他竟然无人可用。

现在他的内阁首辅曹鼐,从这几天接触下来,不太符合他心意,况且文臣如此大的谋划,他既然毫不知情,可见无论做事还是其他,都有缺陷,换掉是必然。

而其他几人,陈循,江西泰和人,尽管锦衣卫没有查到他和幕后集团的牵扯,可仅凭历史中他担任天顺年间首辅,朱祁镇就绝对会将他再留在内阁。

苗衷,此人乃三杨推荐之人,原本在出征名单中,却因病未能跟随,尽管还没查清楚,他参与了多少,可绝对不能留。

高谷,和苗衷一样,乃是三杨推荐之人,此人态度不确定,朱祁镇还需观察。

而剩下最后一位,张益,算是朱祁镇目前最满意的内阁成员,年龄五十五岁,比较适合,同时有一定能力,最关键的是,他刚被朱祁镇提拔进入内阁。

还没有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圈子,是真正的皇党。

搬起手指算了算,按照他设想,六部各调一人入内阁,同时从五军都督府抽调一名勋贵进入内阁行走,分割开文臣对军事的参与权。

这样算了算,他至少需要重新提拔六人,勋贵好说,先用英国公顶着,看目前的状态,至少还能干上两、三年不成问题。

而文臣,他袋子中的人才可不多。

从正统初年到现在,经历五次科举,可人才不多,正统十年商辂倒是三元及第成为了明朝第一人。

可三十五岁的年纪,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不足以让其入阁。

想了又想,朱祁镇实在想不到合适的人员。

“算了,待朕清扫朝堂后,总会有新的人才出现!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